隨著外在環境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企業經營也面臨更多挑戰。不但留才籌碼有限,員工也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然而,在這瞬息萬變的時空裡,我們能否找到足以激勵自我且安定人心的不變力量?在各種組織內部的資源中,除財務及設備外,經常被討論的還包括人力資源。其中,廣被人資專業人員熟知的KSAO(knowledge, skill, ability, other characteristics),多數的關注焦點都在KSA,對於O(其他特質)的重視則相對有限。試想,過往「低度開發的心理資源」會是前述問題的解方之一嗎?
- 正向心理學
學界在1990年代後興起一股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熱潮。不同於傳統心理學著重於處理負面的心理問題(如憂鬱、悲傷、無助感),正向心理學致力於協助個人尋找內在的心理能量,以發掘個人的正向潛能和品格,藉以面對各種問題。核心概念包括心流、心理資本、幸福感、工作熱情、敬業心等,正向心理學又被稱為快樂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ness),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其代表人物Martin Seligman提出「快樂方程式」H=S+C+V (Happiness快樂指數=Set range天生的快樂幅度40%+Circumstance環境和際遇20%+Voluntary Activities自主活動40%)。說明除先天特質和後天際遇等不可控因素外,還有40%是個人可控制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在企業中,正向心理學也能廣泛地運用於人力資源領域,包括工作設計、甄選、訓練發展、績效評估、薪酬激勵、領導風格及企業文化等,並且能發揮相當程度的助益,不只提升組織績效,同時能增進員工的幸福和健康。以下就以「工作心流」為例加以說明:
- 工作心流
心流理論是正向心理學中重要的內在動機理論之一,最早被應用在運動休閒和藝術創作等領域。Csikszentmihalyi (1975)指出心流經驗是當人們專注於某種活動所產生的整體知覺。當人們進入心流狀態時,通常會知覺到以下特徵:清晰的目標、明確的回饋、挑戰和能力平衡、掌握感、行動與意識結合、全神貫注、自我意識喪失、時間感喪失、自成性經驗。
和休閒時間相比,人們更常於工作時間體驗到心流。因此,Bakker(2008)進一步提出「工作心流」的概念,指由專注、工作愉悅和內在工作動機三要素組成的心理體驗。Csikszentmihalyi和同僚(1989)的研究發現: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活動時,人們更容易全心投入,不計較回報得失,失去對時間和周圍事物的感知,甚至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
挑戰和能力是心流理論模型(圖一)的兩項重要因素,當個人能力高於挑戰時,人們會覺得無聊或放鬆;當個人能力低於挑戰時,則會產生焦慮感;只有在能力和挑戰平衡時,心流才可能產生,但仍須考慮其他情境及人格特質的影響。同時,個人會為尋求更高層次的樂趣,而向更高難度的活動挑戰,並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以達到相當於挑戰的水準。
相關研究發現:工作心流對員工績效、組織承諾、幸福感、創造力、正向情緒、自我效能和能量皆有所助益。而影響工作心流產生的因素則包括組織資源、工作特性、領導風格及員工特質等。促進工作心流發生的做法有許多,例如:塑造支持性的組織文化,提供挑戰性與員工能力相匹配的任務,設定清楚的工作目標並提供明確的回饋,培養主管體恤與激勵員工的能力,遴選具成就導向特質的員工,設計包含適度間斷性休息的工作時間,創造有利於專注的工作空間,並協助員工強化專注力,透過諸如正念減壓、靜坐、冥想、瑜伽等介入方案發展。
- 尋找心中的那一道光
美好的工作生活品質是人們長期追求的理想,向內探求心理資源或可兼顧個人、組織和社會需求。在個人層面,強化工作動機,提升員工幸福感;在組織層面,增進工作績效及競爭優勢;在社會層面,減緩整體憂鬱過勞現象,提升職場心理健康,此亦將有益於人類長期福祉。可以不假外求,尋尋覓覓的答案或許就在每個人心中。
《本文作者張婉菁,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工商心理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