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共識營,擺脫老闆說了算
時序進入10月,正是多數企業開始啟動年度規劃及預算的季節,深耕人力資源領域多年的傑報,在與企業人資的往來互動中發現:多數企業在定訂未來年度方針與績效標準時,多半不是靠系統性的「分析、規劃」,大都是「老闆說了算」。在缺乏理性思辨的基礎及共識下,員工只是政策指令的執行者,而非共同策略的制定者,因此大都很難帶來突破性的創意與改變。
有鑑於此,傑報「人資講堂」特別企畫「策略共識營」專題,於9/17(四)、9/24(四)分別於桃園、台北地區邀請企業人資及高階主管共同參與一場融合規劃技巧與實境體驗的互動式學習,透過「做中學、錯中覺」的組織形塑過程,瞬間讓彼此不熟悉的企業夥伴,快速凝聚情感及求勝意志,實際體會到團隊共識營所帶來的精髓與魔力。
激發高潛力 共識能致勝
共識營之所以受到歡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其能快速集結眾人意見、激發共識能量,並能有效達到企業主初始設定的目的。傑報首席顧問洪茂春指出:「舉辦共識營主要的目的就是藉腦管理、集思廣益,以解決企業目前的問題與預見未來的機會」。
共識營若依需求及目的來劃分,大致可分為四種型式,如下表說明:
編號 | 型式 | 主要參加成員 | 目的 |
---|---|---|---|
一 | 策略共識營 | 中高階主管 |
|
二 | 專業共識營 | 研發、業務、特定…團隊 |
|
三 | 團隊共識營 | 一般同仁、中高階主管 |
|
四 | 戶外探索營 | 一般同仁、中高階主管 |
|
總括來說,各種共識營主要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以滿足企業預期達到的目的。共識營的成效來自每一位參與成員的投入與付出,因為熱情投入,能快速激發潛在的能量;因為願意付出,能更容易凝聚共識,發揮團隊致勝的力量。
共識營為何會失敗?
誠然,企業舉辦共識營的期望在於可以快速立竿見影、馬上見效,但是為何常會聽到失敗的例子?洪茂春顧問指出,共識營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一)課程只為訓練而訓練
有些共識營在舉辦之前並沒有鎖定特定主題,也沒有設定預期目標,結束後也沒有追蹤效益,這種為舉辦而舉辦,為訓練而訓練,只是徒增花費,沒有效果。
(二)課程設計缺乏多元手法與運用
有些課程偏重理論教授,有些課程僅著重在動態互動;純理論太過剛性,純互動容易流於玩耍無成效,若兼具學術理論與動態活動,兩者一拉一放,有嚴肅有放鬆,較容易蹦出熱情創意的火花。
(三)課程結束後沒有回饋與跟催
所有課程活動都一樣,不論課程進行中多麼激情與熱烈,若無法將課程回饋整合、延續並追蹤,讓課程效益持續擴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不算成功的課程。
掌握關鍵訣竅 共識美夢成真
那麼,想要策畫一場成功的共識營活動,應該要如何規劃呢?茲分別從活動的「前、中、後」流程來說明。
一、會前要「準備」
從5W1H切入思考,5W為「What、Who、When、Where、Why」;1H為「How」。共識營要舉辦的目的為何?議題是什麼?參加的對象為何?何時舉辦?在哪裡舉辦?要如何舉辦?
依5W1H擴展開來的項目計有:議題、目的、需求、效益、時間、地點、人選(學員.講師)、訓練手法….;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建議地點最好不要選在日常上班的地方,因為較難營造出悠閒的情境,心情難以放鬆。俗話說的好:「沒有好心情,哪來好事情;要有好事情,先來好心情」。心情先放鬆,事情就好辦。
二、會中要「溝通」
共識營進行中,若講師只用一種講授的方式,全場容易變成單調無聊,故建議運用多元且有趣的訓練手法,以提升同仁參與度及學習精神。並可以依企業的需求,規劃有效的訓練型式,例如:「分組討論」、「個案研討」、「創意競賽」、「角色扮演」、「體驗活動」、「實務演練」…等。
三、會後要「追蹤」
一般在共識營課程舉辦後,會請同仁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做為活動結案的依據。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缺少了最重要的「課後行動」及「成效追蹤」。建議除了「滿意度調查表」外,應在加上「完整的結案報告(最好包括影片)」及「行動計劃」。
所謂「行動計畫」是指在課後運用所學並結合企業文化與公司需求,將課程擬定的策略確實付諸行動,如將課後追蹤設為「百日革新行動計畫」專案,將課後的追蹤時程直接移轉到對工作實務的成效。
洪茂春顧問依多年經驗,提供濃縮共識營活動「前、中、後」要注意的10個重點,似順口溜容易記憶,提供人資夥伴們在策畫上的參考。10大規劃技巧條列如圖:
訓練或許很貴 但不訓練的代價將更貴!
學習的成本或許不便宜,但學習卻有機會帶來更高的獲利。傑報曾經協助過一家電機集團,從發想、研討、計畫到執行」,除動員內部團隊(專業技術知識分享)外,也聘請專業顧問(領導團隊凝聚共識)一起推動全員共識活動及行動計劃,不僅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其年度業績更增加20%。由此可見【啟動學習之鑰,點燃團隊熱情】,引導企業聚焦方向的共識營活動,確實可以創造出高績效的團隊。
21世紀企業決勝的關鍵,就在於學習與改變的速度,尤其在這個高度競爭的世代,更沒有人可以停止學習。所以,企業必需不斷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並引進新的學習方法,讓員工能不斷提升自我與成長,以期對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