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西藏辯經教育」在現代教育訓練的啟發

企業管理沒有絕對的真理卻有一套解決問題的道理與邏輯。企業在培養高階主管的訓練課程中,透過個案討論與分組辯論的方式以培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管理思維。人類的思維可以受訓練,這也代表受訓練前一定會有一些脆弱的點「需要被修正」,而辯經改正的缺點正是「遇到抉擇點時,沒有下判斷的習慣」、「下判斷時,不習慣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論點」。西藏辯經教育的做法非常符合現代管理教育的需求,透過辯經的過程快速有效的提升管理者的決策能力。

辯經就是一直不斷做抉擇的過程,管理者每天必須面對一連串的決策。一場辯經下來做出上百個抉擇非很正常。在辯經場上面對問題時的情境會大力推動判斷找原因。這樣的學習互動其實就是一直在創造「抉擇點」,一次又一次的把問題提出來讓腦袋判斷、判斷、判斷。管理者的腦袋不也是判斷、判斷、判斷嗎?

有些人天生邏輯性強但也有些人遇到問題時會「矇過去」或思考停頓、不知從何想起或者是照著自己沒有邏輯判斷的舊習慣去思考。在行動時不太會下判斷,下判斷時不完全清楚這樣做的目的,這都是思考上容易出現的缺陷。

辯經的訓練剛好反其道而行,所有的論式都是不斷的要你決定、決定、決定,要你陳述自己的理由、理由、理由。你的判斷與理由出了問題,對手馬上就會準確地透過論式糾正、糾正、糾正。不斷的推動你再次下判斷修正理由。辯經的遊戲規則本身就會修正我們思考的模式,提出一條明確的思考判斷準則。長期的投入訓練,辯經的理路會變成我們主流的思惟習慣,慢慢替代往昔的渾沌狀態。

越混亂越好。這樣才會發現疑問,如此一來便有了進步的空間,而使思路更清晰。用功的學僧把兩個事物之間的周圍關係熟悉到幾乎是下意識的反應。

辯經培養思考力、深入佛典檢視自己的認知。由於經典的內容錯綜複雜,除了僅僅「閱讀」經典之外,想要真正瞭解細部確切的意涵,若沒有分析比對經典的能力,很難直接看出細微處的細部差異以及該取該捨之處,以致造成誤解的危險。辯經的語言正是一種「分辨性」的語言,它能將經典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路以文字與對話的模式呈現,進而提出討論而驗證,培養分辨諸法相的智慧。若懂得這套方式,想深入討論佛法時就不會流於「各講各話」及「無對焦的聊天」的狀況而能夠深入澄清許多問題!

辯經大多在戶外露天的廣場舉行,全體僧人會穿紅袍,頭戴黃色僧冠,先念誦一回然後分組辯論。分組時有分為一對一的、一對數位的、數位對一位的及全體對一位的多種辯論組合。發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由問者厲聲喝問問題,問題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問。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請問冰塊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腦中、身體中、還是身體以外呢?」等。辯者必須不加思索馬上答問。在辯至深入時,問方會瞪眼怒目,手揮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並大力擊掌以壯聲威。擊掌時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見,左手上揚代表提弘正見。凡當答者被問倒時,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倒臺,辯者要除下黃帽,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在佛法辯論上,辯者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種可能之一,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

辯經時質詢者有固定的動作,右手先高高向後舉起,在空中畫上一圈,重重的擊在左手掌上,發出響亮的擊掌聲,向答辯者提出質詢。若是答辯者回答慢了或是答不出來,質詢者就會再以擊掌來催促對方。透過一問一答方式來達到學習的融會貫通。擊掌是辯經時之重要手勢,其目的並不在於存心侮辱敗方之聰明才智,而是讓對方提高專注力,運用強烈快速的節奏,創造新的想法與理論,來達到學習效果的強化。

辯經的過程主要以兩種根據作為討論基礎,其一是「因明邏輯的思辯」,以大家普遍公認的道理來做推論基礎,依照因明學進行邏輯推理而發出質詢;其二為「引用經典」,從共同承認經典當中,引用佛陀及古德聖賢所詮述的文字,如此交叉比對,可以推敲出許多經文中的細微意涵,從而對佛法教義產生討論。辯經也是對喇嘛的水準考核的主要手段。 在一年一度的廣願法會上,應考僧人必須一個人與多位長老同時辯論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學位(相當於一級榮譽之「博士」銜頭)。

企業的教育訓練可以引進並採用辯經的操作方式將管理的問題透過一問一答的過程讓「真理越辯越明」、「決策越辯越周延」。


本文作者:龐寶璽_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發佈日期:2016/04/06

著作權所有:傑報人力資源服務集團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追蹤我們,最新訊息不漏接

人資觀點

企業留才,要對症下藥!

當一位員工想要離職,所提出工時投入與薪酬所得不合比例的理由,往往隱藏著一個沒有說出來的事實,那就是『工時投入的結果,並沒有獲得預期應有的產出價值』,也就是沒有獲得預期的工作成就感…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