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麟洋不再配」談職涯發展的變與不變

巴黎奧運剛結束,政府提供金牌選手現領2000萬元獎金或終身月領12萬5000元的優厚金。許多優秀的運動員接著都會面臨共同的議題:人生的下一步呢? 連兩屆奪下奧運金牌備受注目的黃金羽球男雙「麟洋配」中的李洋宣布退休,王齊麟則另組新搭檔,繼續征戰追求第三面奧運金牌。麟洋拆夥不再配,各自走向人生不同的職涯路徑。

 

        職涯發展有三個選擇:(1)「組織承諾」:繼續待在原單位,可能負責不同的工作,直到退休;(2)「專業承諾」:轉換跑道,但繼續原本的專業;(3)「斜槓人生」:進入新領域,重新開始截然不同的工作。

 

王齊麟始終是土地銀行羽球隊成員,原本是八職等行員,因為奧運奪金,不僅加發百萬獎金,還升職為九職等。土地銀行提供終身保障,王齊麟可以打球到退役,退役後一年經執行訓練可轉職為銀行員,在土銀繼續工作直到退休。這種「終生僱用」的精神是希望雇主與員工能彼此擁有高度的「組織承諾」,職涯發展的保障性高但限制性也高。李洋退役後仍然堅持對羽球的熱情與使命感。雖然離開土地銀行羽球隊,但持續羽球領域的「專業承諾」。轉換新的角色,前往國立體育大學任教副教授。除了培養羽球後起之秀,將自身經驗與球技傳承下去外,也想為台灣羽壇更盡一份心力,參選羽協理事長,提升羽球選手的學習環境。王齊麟多才多藝,私下愛唱歌,東京奧運奪金後,出過單曲唱片,廣受好評,累積2年近8萬點閱率,被粉絲評為「被耽誤的歌手」。如果他退役後依個人興趣離開羽球圈,也離開多年的土銀往影劇圈發展,他的職涯就是多采多姿的「斜槓人生」,或許我們可以稱為忠於自己的「個人承諾」。

 

        先談「組織承諾」,這是員工對組織的心理依戀。不僅為組織工作,並且隸屬於組織,對他們的組織更加忠誠。王齊麟為何更願意待在土銀呢?情感投入的員工強烈認同組織的目標,員工對組織做出承諾是因為他們「想要」,這對組織的喜愛是組織承諾的持久、不可或缺的核心特徵。

 

另外,王齊麟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換來的好待遇而不得不繼續留在土銀內的一種承諾;這是「需要」的組成部分,或者是在土銀中工作的收益與損失,若失去土銀成員資格的成本很高。

 

再者,由於義務感,王齊麟承諾並留在組織中。這義務感可能源於王齊麟在加入組織前後所承受的壓力。例如,土銀可能已投入資源培訓他,王齊麟隨後感到有「道德」義務在工作中付出努力並留在土銀中以「償還債務」。王齊麟若繼續留在土銀中是因為他「應該」,尤其在獲得「高級獎勵」之後。

 

再談「專業承諾」,指的是李洋與其所從事的專業(羽球)之間的一種心理聯繫,心理學大辭典中將專業承諾定義為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喜好、留戀程度。即由於李洋對專業的認同和情感依賴、對專業的投人和對社會規範的內化而導致的不願變更專業的程度。個人認為自己的專業是一種「使命」與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呈正相關。這是李洋承受此專業責任的允諾,是李洋個人內心與自己所從事專業簽署的“心理契約”。簡言之,李洋雖然離開土銀,未來依然在羽球圈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因為他熱愛羽球。專業動機是李洋對羽球的使命感,其結構包含三個成份:即專業認同(career identity)、專業洞察力(career insight)、專業活力(career resilience)

 

專業認同確定了職業動機的方向,專業洞察力和專業活力分別反映了專業動機的激發強度和堅持性。專業認同指專業對個人的身份的核心度或按照工作來定義自己的程度,包括工作投入和晉升的願望。李洋到國立體育大學任教副教授即符合此項期待。

 

專業洞察力是指個人對自己和組織的客觀知覺及把這些知覺同專業目標聯繫在一起的程度,即個人擁有現實的專業期待、瞭解自己的優缺點和確立明確的專業目標的程度。李洋邏輯清晰、思慮周延,更期待自己未來可以作育英才,培養更多優秀選手的強烈責任感。

 

專業活力指適應變化的環境、應對不利環境的能力,或個人對專業困境的堅持性,包括自我效能、冒險性和依賴性。李洋的選手路比王齊麟艱辛曲折,但他卻能一一克服,代表他對於未來多變的挑戰是理解甚至是期待的。

 

「斜槓」一詞,用 Slash(斜線或斜槓)來形容那些同時擁有不同職業的人。因為具有多個職業的人,通常會用斜槓來分隔自己的身分、向他人介紹自己,如:作家/記者/行銷顧問。「斜槓」不單指「兼職」、「擁有多份收入」,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強調追求生活的多樣性、自己的心之所嚮,讓人活得更加立體。對於麟洋兩人而言,高額的奧運金牌獎金與高知名度讓他們更有籌碼與機會嘗試自己喜愛的斜槓人生。但是對於長期沒有穩定正職的斜槓工作者來說,因為不是在企業裡上班,斜槓的職涯發展並不像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沒有特定的升遷路徑可以依循,若打算要重回職場,可能會讓主管認為有銜接的問題。斜槓工作者重返職場會難以適應職場文化、缺乏組織合作能力、離職率會相對其他求職者來的高。

 

兩面奧運金牌讓麟洋配的選手生涯有個完美的句點,更讓他們未滿三十歲之年即掌握下半場人生職涯發展的主動權。就如同李洋的代言廣告詞:「面對自己的極限,唯有打敗自己,才能不斷超越極限」、「蓄勢待發,勇闖精彩」、「Get Ready For The Best」。

 

  • 本文作者:龐寶璽_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 發佈日期:2024/09/06
  • 著作權所有:傑報人力資源服務集團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追蹤我們,最新訊息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