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部門在進行教育訓練的課程規劃時,到底該找什麼條件的講師會讓學員因為信服而提升學習效果呢?遠來的和尚較會唸經嗎?名師必出高徒嗎?官大一定學問大嗎?只要學員相信會有效果,學習就會產生效果。
在醫學上開發新藥時,存在著「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義為“我願意”,理解為“我將受到安慰”)。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病患期待自己能得到治療,癥狀果然得到舒緩的現象。這種「期待」所產生的力量,誘發了正向情緒與荷爾蒙,緩解了原有的症狀。
農曆七月鬼門開,即使外商公司入境隨俗也跟著祭拜求平安。世間真有鬼神嗎?祭拜真會得平安嗎?員工若相信世間真有鬼,祭拜真會得平安,祭拜對員工的心安就產生安慰劑效應。安定人心也是人資部門的重要工作。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這是心理學上的期待與暗示效應,不只發生在醫療現場,舉凡宗教集會、直銷課程甚至演唱會現場,都會上演這種現象。再配合上「跟著大家走,比較不容易出錯」的從眾心理,這氛圍會凝聚成一股力量,讓人更有信心期待被治療並得到幫助,但也會剝奪獨立思考的能力。
行銷活動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相同的商品但價格不同,會造成食用者感受不同的現象。因此內容物相同的東西,標上不同價格時,人們會覺得貴的比較好吃。」一般人對廣告的期待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當廣告發布者權威程度和可信賴度越高,這種安慰劑效應也就越明顯。這就是明星與專家代言的光環效應。
企業或單位裡面往往會刻意地樹立榜樣和標杆。其實,被塑造出成功者的形象就是一個積極的安慰劑。這樣就可以充分提升員工的期待。他可以,相信我也可以。這種積極的期待其作用與安慰劑非常相似。積極的期待對提升員工的能力和行為水平很有效。員工的這種期望值與動機成正比,而動機就是行為產生的源泉。人資部門在績效管理的激勵措施中,如何轉換員工的動機和保持其合理的期望值,這是提升員工能力與績效的重要課題。
維持員工健康的身心狀態亦是人資部門的重要工作。員工的健康最終會好轉是因為員工相信身體將要好轉。假如得了小病,因聽了別人說熱檸檬水能加速痊癒,相信喝熱檸檬水能有效,因此喝了這杯,無論病情是否能真正改善,都可能帶來舒緩的效果,減輕疾病帶來痛楚的感覺。無論員工在職場或生活上感覺壓力大時,人資部門若能善用安慰劑效應,安排適度的活動讓員工的壓力舒緩,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上升。雖然壓力事件不會消失,但透過適度的舒壓活動,會對壓力的感覺上產生舒緩的效果,使頭腦冷靜下來好好處理壓力。
就運動能力來說,有多項研究在速度、力量和耐力方面均發現了安慰劑效應。研究者要求騎車人訓練到筋疲力盡為止,結果發現如果將他們的時鐘偷偷修改使之走得更慢,這些騎車人堅持的時間也會顯著延長。當酒店清潔工得知他們的工作可以算作身體鍛鍊時,他們的健康狀況真的改善了,包括體重、體質指數、體脂、腰臀比和血壓。另一項有趣的研究或許也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相信自己比同伴鍛鍊更多的人往往比同伴長壽,不管他們實際鍛鍊了多少。公司對於許多業務工作,可透過安慰劑效應的自我激勵效果以激發出更多的潛能,創造更好的業績。
對於剛加入公司的新人而言,新人剛到公司會有適應不良的情況。這心理斷奶期是每一個新人都要完成的飛躍。因為大部分的新人都會有待補的天性,感覺同事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專家的諮商輔導以強化其個人的信心,有助於協助新人度過這艱困的適應期,但又不能讓其過度的依賴。除了讓新人相信專家的意見是有用的,更要相信之後個人也有能力獨立完成工作,解決問題。
若人資部門平日即與部門主管與公司員工都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當員工在組織中碰到問題,即使人資部門無法確實的改變現狀,但員工因為對人資部門的信任,個人更願意配合人資的建議以共同面對問題。安慰劑效應的前提是相信,相信自己、相信主管、相信人資的協助者角色。例如,員工在離職前必須與人資部門進行離職面談。員工會想離職,往往因為員工認為現狀難以改變,自己無力回天。此時,人資部門的面談者若有能力讓離職員工相信現狀未來可能會改變,或說服員工坦然接受事實,路不轉人轉,或許因為心態的改變而改變其欲離職的想法。員工對人資信任感的建立才是說服員工改變的關鍵。只要相信,就可能會成真。
- 本文作者:龐寶璽_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 發佈日期:2021/09/22
- 著作權所有:傑報人力資源服務集團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